n125573

标签: 叶挺

南昌起义的时候,没有贺龙,可能都搞不起来。因为当时说是要参加起义的蔡廷锴临时不参

南昌起义的时候,没有贺龙,可能都搞不起来。因为当时说是要参加起义的蔡廷锴临时不参

南昌起义的时候,没有贺龙,可能都搞不起来。因为当时说是要参加起义的蔡廷锴临时不参加了,导致起义军的实力大大削弱。而剩下的起义力量就是贺龙的嫡系部队以及叶挺的部队了。贺龙这个人啊,在南昌起义那档子事里,真的不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说一句“没有他,南昌起义都干不起来”,并不夸张,反倒是历史事实在那儿摆着。当时是1927年夏天,国共之间的关系已经彻底撕裂。武汉那边的汪精卫,南京那边的蒋介石,一个比一个反共。还要硬顶着这种风口浪尖,发动一场军事起义,地点选在南昌。这个时候就得看谁肯站出来了。说是三家部队要干:贺龙的第二十军、叶挺的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还有蔡廷锴的第二十五师。结果临到头,蔡廷锴掉链子了,临阵退缩。他不干了,这一退,起义部队的实力就一下子瘪下去了,兵力差不多直接少了三分之一。叶挺的那支部队,虽然政治坚定,但说实话人数不多,火力也一般。真正扛得起场子的,还得是贺龙。但问题在于,贺龙那时候还不是共产党人。这种时候,他要真一犹豫,南昌这事儿很可能黄了。可贺龙偏偏就没犹豫。早在几个月前,北伐途中局势就有变化,不少将领纷纷“清共”,有的干脆投奔蒋介石,把原来身边的共产党人全赶走,甚至逮捕。贺龙却是少数几个反着来的。他对自己部队里的共产党员说:“不要怕,不要走,继续干。”这在当时,是顶风作案。武汉“七一五”事变后,汪精卫反共彻底撕破脸,大抓共产党人,街头巷尾一片风声鹤唳。贺龙这边,却像是另一个世界。他调兵把工会农会的门口都插上第二十军的军旗,还安排士兵站岗放哨。这摆明了是给共产党人撑腰。这样一来,第二十军成了“红色避风港”。这些安排,不是哪个命令下达的,是他自己决定干的。当时蒋介石、汪精卫的人还派人来“套近乎”,意思也很明显,愿意给他高官厚禄,只要他跟共产党划清界限。贺龙一笑,说:“从民国三年我就听你们讲革命,现在翻脸杀人,比唱川戏还快,我才不跟你们玩。”共产党人不是不担心他变心,周恩来赶到九江,跟他当面谈话。贺龙倒没拐弯抹角,直接说:“我服从共产党的安排,一切听指挥。”说得干脆利落。这句话,等于把他的政治立场摊在桌面上。中共中央那时候已经决定由周恩来负责南昌起义,组建前敌委员会,其他成员还有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人。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贺龙一听,愣了下,说:“我还没入党呢。”周恩来开玩笑似的说:“怎么?你不是说一切听党的嘛?这第一条命令你就不听?”贺龙笑了,说:“那就听。”说听,其实是背水一战。他清楚地知道这意味着什么——要和蒋介石、汪精卫彻底撕破脸,要和张发奎脱钩,要把自己的军队推向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队伍。这是一步大棋,没人逼他走,是他自己选的路。南昌那边,敌人也不是吃素的。朱培德的警卫团早就接到了风声,严阵以待。关键前夜,还有个副营长叛变,把起义时间、兵力部署全泄露出去了。情势急转直下,前敌委员会只能紧急决定,原本定在凌晨四点的起义,提前两个小时打响。贺龙亲自坐镇指挥部,和刘伯承一起布置作战。他们的位置,就在敌人枪口不远处。外头枪声大作,子弹在头顶飞,他们站在石阶上不动,观察敌情、调兵遣将,指令一条条下达。那天夜里,南昌的街道被点亮的不是灯,是马灯和火光,兵士身上绑着红布,左臂系白巾,口令是“山河统一”。第二十军的第一师,硬生生啃下了旧藩台。鼓楼被封锁,敌人死守阵地不退。贺锦斋、刘达五两位老将,一个带人翻墙包抄,一个正面强攻,用火力压制再逐屋清剿。不到两个小时,敌人被赶进大院,集体缴械。教导团、第二师、叶挺的部队同时发起攻击,小营盘那边的守军甚至主动交枪,大营盘扛了几下也撑不住。整个战斗持续不到四小时,敌军三千人要么被俘,要么投降。起义军的旗帜在总指挥部楼顶飘起来的时候,是清晨六点,天还没亮透,整座城已经易主。这一仗之所以能打下来,靠的就是贺龙的调度和他手下的兵。很多人后来都说,南昌起义是共产党打响的第一枪,是武装斗争的开端。话没错,但枪是谁打的?是谁把枪口对准敌人?是谁撑起了第一线?细究下来,答案其实很清楚。贺龙不是“被动卷入”的人,也不是“受命参与”的将领。他是主动选择站队、主动挑头干事、主动承担风险的人。他和叶挺、周恩来等人密切配合,不只是“参与”,而是“主导”了整个起义流程。从军力分布,到作战计划,再到指挥节奏,都是他亲自盯。事后总结,南昌起义胜在三点:时机果断,计划清晰,兵力集中。而这三点里,贺龙至少扛了两点。如果他当初动摇半分,哪怕犹豫一天,局势就可能反转。蔡廷锴已经退了,叶挺一人独撑太难,如果贺龙也退,那这仗真打不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说“没有贺龙,南昌起义可能就干不起来”,并不是拔高,而是还原。他是起义的主心骨,是稳军心的那块砖,是从政治表态到军事落地都站在最前头的将军。
1950年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全副武装

1950年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全副武装

1950年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全副武装的警卫战士向他走来,对他说:你被捕了!一个堂堂的军长,穿着崭新的军装,就这么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被缴了械。他皮包里还有一份没来得及拆封的《绥远部队改造总结》,这本该是他向北京汇报工作的重要文件,此刻却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人生的大起大落,有时真的就在一瞬间。多少国民党将领,只要放下武器,都得到了优待。傅作义官至水利部长,董其武后来更是当了开国上将。为啥偏偏他刘万春,刚起义一年多,就被抓了?刘万春这个人,早年是真有两把刷子。他是保定军校科班出身,脑子活,打仗也猛。1923年参军,短短四年就干到了团长,这晋升速度,比后来大名鼎鼎的叶挺将军还快。他这人有个特点,就是那股子又臭又硬的倔劲儿。1927年,蒋介石去武汉视察部队,正好撞上刘万春在练兵。师长一个劲儿地使眼色,让他赶紧过来行礼,他倒好,头也不回地喊:“等我练完动作再说!”这一下把师长吓得够呛,可没想到,蒋介石偏偏就吃这一套。老蒋觉得这小伙子治军严明,有性格,当场就夸他是“当代周亚夫”,对他另眼相看。后来,老蒋知道他老婆还在外地,大笔一挥,直接下令把他老婆调到驻地来。这在今天看来,可能就是领导关心下属,但在那个年代,对刘万春来说,这就是天大的恩情。也就是从这时候起,刘万春心里就给蒋介石刻下了一个“忠”字,觉得士为知己者死,这辈子就跟定他了。时间快进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大局已定。刘万春当时在绥远,手底下管着两万多人,是董其武手下的一员大将。他的老上司傅作义在北平和平起义,对绥远这边的震动非常大。董其武琢磨着,大势所趋,咱们也别硬撑了,跟共产党和谈吧。可刘万春心里那个疙瘩解不开。一方面,他看着国民党的江山土崩瓦解,知道硬抗没出路;另一方面,他总念着蒋介石的“知遇之恩”,觉得这时候“背叛”,不仗义。这种矛盾心理,让他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两面派”。嘴上,他跟着董其武喊“和平起义”;背地里,小动作就没停过。起义前六天,他手下的兵就枪杀了四名共产党的联络干部,这事儿当时的绥远省委书记潘纪文在回忆录里写得清清楚楚,绝对是铁证。1949年9月18日,在绥远和平起义的通电上签字那天,他紧张得手直哆嗦,一支笔愣是把名字在纸上洇开了一大团墨迹。为啥?因为就在签字前三个小时,他刚用这只手,给台湾的保密局发了电报,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忠于党国”,起义只是权宜之计。起义之后,刘万春的部队被改编为解放军第36军,他照当军长,待遇一点没变。按理说,到了这份上,就该踏踏实实跟着新中国走了。可他呢,心里那点小九九还在盘算着。他偷偷地把国民党绥远站的特务头子赵思武安插在自己部队里当副旅长,还藏着电台,随时跟台湾保持联系。后来解放军的干部去搜查他家,搜出两本证件:一本是崭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证”,另一本是国民党国防部发的“中将司令”委任状。这两本代表着两个截然不同阵营的证件,居然被他小心翼翼地一起藏了十四个月。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刘万春觉得,“反攻大陆”的机会来了。他开始借机在部队里煽风点火,散布谣言,说“第三次世界大战马上就打,老蒋就要回来了”。在他的鼓动下,36军里的一些旧部开始蠢蠢欲动,最终酿成了大规模的叛乱,在这次事件中,我方派到部队的17名干部被残忍杀害,其中就包括骑兵四师的政委彭志超。证据链一环扣一环,全都指向了刘万春。案子查清后,聂荣臻元帅把一沓沓的证据摆在了傅作义面前,傅作义看着这些白纸黑字,半天没说出一句话。老部下干出这种事,他脸上也无光。董其武将军倒是为人忠厚,还跑去给刘万春求情,说他毕竟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字,算是起义功臣,希望能留他一条命。最后,报告送到了毛主席那里。主席批了四个字:“杀降不可。”这四个字,定了调子,也救了刘万春的命。最终,刘万春被军事法庭判处了有期徒刑十七年,和他同案的、直接带兵叛乱的鄂友三等人,可都是吃了枪子的。出狱后,刘万春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北京市民。据说1976年,大街小巷都在放那首充满豪情的《祝酒歌》时,没人会注意到,人群中那个佝偻着身子的老人,曾经也是个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晚年,刘万春写了本回忆录,叫《我的戎马生涯》。书里,他承认自己是被蒋介石那套个人恩情的江湖道义给“洗脑”了,以至于看不清历史的大方向。在书的结尾,他写下了一句大实话,可以说是他用一生惨痛教训换来的:“人得跟着历史走,不能跟历史拧着干。”
1950年11月,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

1950年11月,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

1950年11月,36军军长刘万春接到通知到北京参加会议,可是刚下车,就看到几名全副武装的警卫战士向他走来,对他说:你被捕了!这军长叫刘万春,当时是解放军第36军的军长。你想想,军长啊,那是什么级别?可他到底犯了什么事,能让聂荣臻元帅亲自签发“邀请函”,实则是个“逮捕令”呢?有人可能会猜,他是不是在起义前坏事干多了,解放后被秋后算账了?这想法很正常,但咱们得说,我军的政策一向是既往不咎。只要你真心实意站过来了,以前的事儿就翻篇了。举个例子,有个叫白金辉的土匪头子,1947年在赤峰那边,亲手干掉了我军4个师级干部,后来跟着傅作义起义了,不仅没事,还当上了团长。所以说,刘万春被抓,问题肯定出在起义之后。这就奇怪了,都已经弃暗投明,身居高位了,他图啥呢?这事儿,还得从他跟老蒋的那些“恩怨情仇”说起。刘万春这个人,底子相当不错。保定军校科班出身,脑子活,打仗也猛。1923年参军,短短四年就干到了团长,这晋升速度,比后来大名鼎鼎的叶挺将军还快。他真正进入老蒋的法眼,是在1927年。当时蒋介石去武汉视察,看到刘万春正带着兵在训练场上练得热火朝天。师长让他赶紧停下迎接,他头都不回,吼了一嗓子:“等我练完再说!”这股子倔劲儿,反倒让蒋介石另眼相看,觉得他像古代治军严明的名将周亚夫。后来,老蒋听说他老婆还在外地,二话不说,直接下令把家属调到驻地。就这么个事儿,在咱现在看来可能不算啥,但在那个年代,对刘万春来说就是天大的恩情。他打心底里觉得,蒋介石是他的“知己”,这份“恩情”成了他一辈子的思想包袱。时间快进到1949年,解放战争的大局已定。刘万春当时在绥远,手底下管着两万多人,是傅作义手下的一员大将。傅作义在北京和平起义,对绥远的董其武、刘万春这些人震动非常大。董其武是傅作义的老部下,大哥怎么办,他就怎么办。可刘万春心里那叫一个纠结。一方面,大势所趋,顽抗到底就是死路一条;另一方面,他忘不了老蒋的“恩情”,觉得投向共产党是“背叛”。这种矛盾心态,让他在绥远和平起义这件事上,扮演了一个极不光彩的角色。起义前,解放军派了4名联络干部到他部队做工作,结果被他手下的兵给枪杀了。这事儿,当时主政绥远的潘纪文书记在后来的回忆录里提过,铁证如山。到了起义通电签字那天,更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轮到刘万春签字,他手抖得厉害,一支笔在纸上,硬是把自己的名字晕开成了一团黑乎乎的墨迹。后来人们才知道,就在签字前三个小时,他还用这支笔给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发了密电,表示自己“身在曹营心在汉”。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两面派。表面上,他跟着大家一起喊“拥护和平”,背地里却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起义后,他的部队被改编为解放军第36军,他继续当军长。组织上对他不可谓不信任,可他呢?小动作压根就没停过。1950年3月,他偷偷派自己的心腹李玉浩,绕道香港去联系台湾的特务机关,还暗中策动了三千多名旧部随时准备叛乱。等到朝鲜战争一爆发,他觉得“第三次世界大战”要来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机会到了,就开始大肆煽动部队闹事。结果,一场精心策划的叛乱,导致我方派去的17名干部被残忍杀害,其中就包括骑兵第四师的政委彭志超。这下,性质就完全变了。这已经不是思想动摇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武装叛乱和血腥屠杀。解放军早就盯上他了,抓捕他之后,从他家里搜出了两样东西,让人哭笑不得:一本是解放军的军官证,一本是国民党偷偷给他的“中将司令”委任状。这两本证件,他居然揣在一起藏了十四个月。证据摆在面前,谁也无话可说。聂荣臻把材料拿给傅作义看,据说傅作义沉默了半天,一句话没说。老上司董其武还去求情,说刘万春好歹在起义通电上签了字,算是起义有功,能不能留条命。最后,报告打到毛主席那里。主席批了四个字:“杀降不可”。这四个字,保住了刘万春的命。最终,他被判了17年有期徒刑,而他的同案犯,比如直接带兵叛乱的鄂友三,就被枪毙了。出狱后的刘万春,成了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1976年,当大街小巷都在播放那首激昂的《祝酒歌》时,没人会注意到,人群中那个有些佝偻的老头,曾经也是一位统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晚年,刘万春写了回忆录。他承认,自己是被蒋介石的个人恩情“洗了脑”,被所谓的“忠君”思想给束缚住了。在书的最后,他说了句大实话:“人得跟着历史走,不能跟历史拧着干。”如今,在北京的档案馆里,那份泛黄的《绥远和平起义通电》原件还静静地躺着。在第二行,刘万春那个晕开的签名,像一个黑色的疤痕,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历史。它就像一个隐喻,一个人表面上融入了新时代,心里却还惦记着旧时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被历史的车轮无情碾过。
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来到了北京饭店门前,北京饭店的警卫看到这位

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来到了北京饭店门前,北京饭店的警卫看到这位

1950年,一个穿着破烂的妇女带着女儿来到了北京饭店门前,北京饭店的警卫看到这位妇女一直在踏步徘徊,便拦下妇女,询问她们的目的,妇女不好意思开口,谁料,她女儿说了一句话,瞬间让在场人大吃一惊。1950年春天有个农村妇女带着年轻姑娘站在北京饭店门口徘徊。当时彭德怀刚从前线回到北京不久,妇女鼓起勇气向警卫提出想见彭德怀。当警卫询问身份时,妇女说自己是黄公略的妻子。这句话让警卫大为震惊,因为黄公略是红军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黄公略1898年出生在湖南湘乡的私塾先生家庭。少年时期的黄公略在1915年投身湘军当文书,次年彭德怀也加入湘军,两人就此结下深厚情谊。1922年他们共同考入湖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赶上国共合作,所在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黄公略升任副团长,彭德怀担任营长。1927年黄公略考入黄埔军校三期高级班,目睹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毅然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叶挺、叶剑英介绍他加入共产党,广东省委开具了组织关系介绍信。1928年3月黄公略重返湘军担任随营军校副校长。他立即联系已是团长的彭德怀。当时彭德怀正在筹备平江起义,见老战友归来十分欣喜,在接风宴上直接透露了起义计划。然而黄公略经历了反革命政变的教训,决定先试探彭德怀的真实立场。当讨论军校教材时,黄公略故意表示反对写入“打倒新军阀”的内容,还称蒋介石为“校长”。这引发在座同志警惕,几人合力用毛巾勒住黄公略。幸亏有人发现他猛指自己的鞋跟,搜出广东省委的介绍信才解除误会。事后彭德怀后怕地说差点错杀战友,黄公略也苦笑解释必须确认对方革命立场。当年7月平江起义成功,红五军正式成立。随后彭德怀率主力奔赴井冈山,黄公略带着二百多人留守湘鄂赣边区。面对国民党三省围剿,他不仅守住根据地,还写成我军首部《论游击战术》教材,队伍壮大到两千余人。1930年初黄公略担任红六军军长,整编后率部在吉安全歼蒋介石嫡系独立十五旅,半年内建立三十四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当时国民党江西省主席向蒋介石报告:“本省西南部尽成赤化”。黄公略因此与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并称中央苏区四大领袖。在长沙战役中,黄公略曾率部解救被围的彭德怀部队。毛泽东在诗词中以“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盛赞其战功。1930年第一次反围剿期间,黄公略支持毛泽东诱敌深入策略,率部全歼敌军近万人,活捉敌师长张辉瓒。次年第二次反围剿中,他率红三军完成关键阻击任务,毛泽东用“飞将军自重霄入”称颂其英姿。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期间,黄公略率部以少胜多击溃蒋鼎文部队,却在凯旋途中遭敌机扫射,为指挥防空身负重伤,当晚不治牺牲,时年三十三岁。毛泽东亲自主持追悼会并书写挽联,后来在苏维埃政府时期设立公略县、修建公略亭,将红军大学更名公略步兵学校,给予极高历史评价。黄公略牺牲后,毛泽东多次派人寻找其家属,第二次国共合作期间又委托八路军驻长沙代表徐特立寻找。1939年刘玉英收到徐特立来信后曾前往衡阳相见,但为照顾幼女和婆婆婉拒了去延安的安排。1949年湖南解放后,彭德怀特派侄子彭启超随四野南下寻找,在湘乡县委协助下终于找到刘玉英母女。在确认她保存有周恩来、徐特立当年亲笔信及黄公略照片后,省委派专人护送母女进京。1950年彭德怀因筹备抗美援朝暂住北京饭店。刘玉英得知后携女儿前往,这才发生饭店门口的一幕。见面时刘玉英失声痛哭,彭德怀宽慰母女多年不易。当刘玉英提出让女儿做彭德怀女儿时,彭德怀认真地说就当半个女儿。他当场削苹果给刘玉英,送给黄岁新笔记本、钢笔和卷笔刀,叮嘱有困难就找伯伯。此后黄岁新视彭德怀如父,彭德怀在生活上细心关照但坚持原则,曾给四十元让其自付探母路费。1962年黄岁新生育期间住在吴家花园,彭德怀亲为孩子喂奶逗乐,还在池塘打鱼改善伙食。1965年彭德怀赴四川工作前夕,黄岁新携两岁女儿告别,彭德怀送别时步行甚远。1978年黄岁新以亲属身份参加彭德怀追悼会,这段跨越烽火岁月的两代情谊终成革命战争年代革命情谊的真实见证。